专业 职称  
行业动态
中国最具异国风情城市:一街建筑涵盖西方4大流派,仅用20几年
2020-4-20 14:50:37

提起哈尔滨,人们总是能想到马迭尔冰棍、哈尔滨红场、俄罗斯大列巴、格瓦斯以及特别洋气的中央大街和美丽的太阳岛,这些无疑都是哈尔滨最靓丽的名片。

从今天开始,老鼠皇帝首席村妇要带着大家认真地走一走、仔细地看一看哈尔滨。

哈尔滨之名来源于女真语,汉译是光荣、荣誉、名誉的意思。不过,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流行且得到多方认可的解读,在此解读中“哈尔滨”被认为是“天鹅”的意思,哈尔滨还有个别名叫冰城。哈尔滨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东北亚中心地带,是中国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哈尔滨还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尔滨)大(连)齐(齐哈尔)工业走廊的起点,国家战略定位的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及“对俄合作中心城市”。

哈尔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国两朝”(金、清两代王朝)发祥地。历史上,金朝第一座都城就坐落在哈尔滨的阿城,清朝肇祖猛哥铁木儿就出生在哈尔滨依兰,金源文化由此遍布东北乃至全国。

解放以后,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哈尔滨已经成为国内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新添了“冰城”、“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等美称。

毫无疑问,这是个充满了啤酒文化的城市。

来哈尔滨,千万不要错过它的老火车站,因为它有一段特别的跨国历史。据史料记载,哈尔滨站始建于1899年10月,是原中俄共同修筑的东清铁路(中东铁路前身)的中心枢纽站,先后经历了四次站房改造。如今,哈尔滨站是哈齐高速铁路、哈牡高速铁路和哈佳铁路的始发和终到站。

站在哈尔滨火车站广场前,我们想起了前几年的热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颇有些物是人非的感触。哈尔滨原来的老火车站采用当时盛行的“新艺术”风格,极尽生动之势,曲线的门窗、曲线的墙墩、曲线的铸铁线条装饰、曲线的女儿墙甚至曲线的车站名称,好似一首欢快的乐曲,极具节奏感。可惜,它们在一九五九年都被拆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新站虽然依稀有些老建筑的痕迹,却已再无当日风采。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最靓丽的名片,没有之一。所以,安排好住处后,我俩一路徒步去撩它。

虽然到达哈尔滨不过几个小时,我们却强烈感觉到这是一个性格特征非常突出的城市,城市建筑极具个性和风格,不像很多地方面目模糊,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但是一转身你却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地方,说是深圳亦可,说是武汉亦可。也许,是因为哈尔滨所处地理位置的缘故吧,哈尔滨是中国最东北的一个省会,毗邻俄罗斯,所以很多建筑都带有明显的俄罗斯风格,却又不限于此一种,有种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感觉。

雨果曾非常诗意地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它记录着人类的光荣和梦想,耻辱和苦难。从这个意义延伸开去,哈尔滨无疑是一部厚重的典籍,它用时间融合各种建材,从而谱写出一曲凝固的交响乐。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式、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8世纪的折中主义、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建筑------所有的建筑形式都集中在了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使其成为一条名符其实的建筑艺术博物街。

哈尔滨中央大街始建于1896年,它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其中供车行的方石路宽10.8米,全街共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其中保护性建筑13栋。中央大街的建筑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在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在中央大街却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成为了远东最著名的街道。

我们从中央大街一路走下来,相机没停过,快门按到手抽筋。说哈尔滨中央大街是万国建筑博物馆,绝对名至实归。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抗洪纪念塔前。抗洪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而建的,于1958年建成。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回廊组成,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 。塔基前的喷泉象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民正把波涛汹涌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纪念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也是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是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纪念塔身中部浮雕雕刻着防洪筑堤大军从宣誓上堤 、运土打夯到抢险胜利庆功的场面,集中描述了人们在防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罗马式回廊高7米,由20根擎天柱连成弧形相衬托。纪念塔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圆雕;塔身下部是群像浮雕,描绘了哈尔滨人民战胜洪水的生动场面。

在抗洪纪念塔广场,我们看到很多人拿着海绵头的毛笔蘸着水在地上练字,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五大三粗的年轻爷们儿。由此可见,哈尔滨的文化氛围颇为浓厚。

从抗洪纪念塔返回中央大街,见马迭尔阳台上正在上演阳台音乐会,很多人翘首聆听。皇帝在兴致勃勃地欣赏阳台上拉中提琴的美女的同时,绝没忘记一根接一根地往嘴里塞著名的马迭尔奶油冰棍儿。

来哈尔滨,不去圣索菲亚大教堂那是不可能滴。这座大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它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20世纪初,沙俄侵入哈尔滨,为稳定离乡士兵军心,俄国人于1907年建造了全木结构的圣索非亚教堂。1923年,索菲亚大教堂重建,历时九年才竣工,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教堂,它的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了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皆有门。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制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击打,钟声抑扬顿挫。

钟声依旧,外表不改,教堂本质却已面目全非,变得跟信仰已经没有一分钱的关系了。教堂内部东正教教堂的原始面貌被破坏殆尽,只是作为民族历史博物馆而存在。

返回宾馆时天已黑,路过圣.索非亚大教堂,其壮美令人叹为观止。旁边广场上在搞文艺晚会,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在表演。现在很多这样的演出几乎都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客观情况是年轻人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无心参与此类活动,唯退休者有闲有心。可是,难道我们都得等到年纪一大把再来发展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吗?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享受不到那么多的快乐了,即便是快乐,也不如年轻时来得那么强烈了。

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悖论啊。